民国四大美女 谁最福星高照谁命运最惨

民国四大美女概述
民国四大美女是谁?她们是陆小曼,林徽因,周旋和阮玲玉,那么这些民国四大美女谁最福星高照,谁命运最惨?民国四大美女70载风华未老去,不信我们来看看民国四大美女老照片。
民国四大美女是谁
民国四大美女
民国四大美女指的是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四个美女,包括“校园皇后”陆小曼,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称的周璇和“电影皇后”阮玲玉。
民国的美女如云,从银幕前的电影明星、帷幕后的戏剧名旦以及交际场上的胭脂女郎便可略知一二。民国还是一个女性开始活跃的时期,大众评选的电影皇后、金嗓子也是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若要评选出“四大美女”来,我想陆小曼、林徽因、周璇和阮玲玉当之无愧。
民国四大美女谁最福星高照
陆小曼: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她拥有良好的家世背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奉父母之命,19岁的她与王赓结为连理,但两人关系并不是很好,异地分居后便没有了交集。后来,她与诗人徐志摩恋爱并最终成就姻缘。想来,两人离婚后再婚,也算是爱至骨髓。
林徽因
林徽因: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除此之外,林徽因自己也是一代作家、建筑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能够游走在男人丛中,却不让自己陷入苦恼走入歧途,并从对方身上汲取精髓,实在是女子的福气。
周璇:“周璇”的名字可以说是国语流行曲史上一个金字招牌,她那“金嗓子”留给人们许多美好的回忆。一代歌后加上悲惨的身世,在电影圈的不俗表现,深受大众的青睐、追捧。然而,她的爱情,却没能如事业一般顺利。与严华的结合,从初恋情到分手门,她的感情便断断续续的,总找不到心的方向。
阮玲玉:之所以举阮玲玉而没选胡蝶,是为其震惊世人的“自杀”遗憾。胡蝶与阮玲玉,两人在不同的公司为了“一姐”地位有过多少次交手,但最后阮玲玉却香消玉殒,胡蝶也再没往日风光。阮玲玉的表演才华横溢,光芒四射,婚姻生活却是不幸的。在遭际的三个男人中,没有一个值得依靠,无从解脱。
关于民国四大美女的生平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内容有点多,请大家耐心看下去。
民国四大美女之林徽因人物简介
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民国四大美女之林徽因生平事迹
林徽因生平事迹
1、林徽因家庭背景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叔叔林觉民。
2、林徽因幼年时期状况
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3、林徽因少女时期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 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林徽因古建考察
4、林徽因古建考察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被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并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5、林徽因流亡时期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次年,她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
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诗稿中,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的格调。诗中时时流露出了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被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林徽因最后岁月
6、林徽因最后岁月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
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同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
1949年初,两位解放军的突然到访,表现出的对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态度,让他们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并应解放军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是年,林徽因还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
1951年,47岁的林徽因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献上一批礼品,深受与会人员欢迎。
1952年,梁思成、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终于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1952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应《新观察》杂志之约,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
1953年10月,林徽因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被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
1954年6月,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7、林徽因卧病在床的日子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随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林徽因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会在北京市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去世后,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著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
民国四大美女之林徽因感情经历
林徽因感情经历
1、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感情经历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徐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已嫁做人妇的陆小曼很快两人就相恋了,陆小曼为了徐也跟丈夫王赓离婚了。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2、林徽因与与梁思成的感情经历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又因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做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民国四大美女林徽因
3、林徽因与与金岳霖的感情经历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民国四大美女之林徽因个人成就
民国四大美女
1、林徽因的建筑方面贡献
①东北大学校徽设计
20世纪20年代末期,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参加了由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本次比赛的最高奖金。
②保护奈良古建
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与1939年1月两次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
③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
八宝山革命公墓创建于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遵照周恩来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众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晗受命建设革命公墓。在吴晗的领导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筹备组,吴晗亲自率人勘察,最终选址在八宝山的护国寺兴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八宝山的护国寺改建为公墓,并遵照周恩来的意见,将公墓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处。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部分。公墓内遍植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栖之所。走在公墓里,吊唁那些于民族于国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犹如在和历史对话,感叹沧海桑田,体会人间正道。
2、林徽因的论文著作
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
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3、林徽因的文学成就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在文学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诗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附近平房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
民国四大美女之陆小曼人物简介
陆小曼
陆小曼 (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 。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民国四大美女之陆小曼生平事迹
陆小曼生平事迹
1903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
1909年,随母亲赴北京依父度日。
1910年,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1918年,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同年,陆定专门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
1920年,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用兼职担任外交翻译,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
1922年,离开圣心学堂,与王赓结婚。
1924年,出演《春香闹学》,结识徐志摩,并与之恋爱;年底翻译意大利戏剧《海市蜃楼》。
1925年,年初与徐志摩进入热恋。8月拜刘海粟为师学画。年底与王赓离婚。离婚时陆小曼年仅23岁。
1926年8月14日,与徐志摩订婚;10月与徐志摩结婚。
1926年10月(农历九月九日),新婚后的陆小曼依公公之命随徐志摩离开北京南下。
1927年,徐志摩夫妇从北京回到上海不久,就与翁瑞午相识。
1928年,7月与徐志摩合著的《卞昆冈》发行。同年夏,与徐志摩、叶恭绰共游西湖。
1929年,参与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立筹备工作;5月接待泰戈尔;6月与翁瑞午等人游“西湖博览会”。
1931年11月19日,丈夫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罹难去世。12月,陆小曼应邵洵美相邀,为徐志摩遗作《云游》作序。
1933年,整理徐志摩写的《眉轩琐语》,在《时代画报》第三卷第六期上发表,后来《眉轩琐语》收在陆小曼1947年所编的《志摩日记》里。陆小曼成为慰劳会戏剧骨干时的照片
1934年,在第38期《论语》刊上初次对《爱眉小扎》作序。
1936年,经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图书《爱眉小扎》。同年,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
1941年,在上海大新公司开个人画展。
1943年2月,在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再次为《爱眉小扎》作序。
1947年3月,由晨光图书出版公司出版陆小曼后整理的徐志摩1918年的《西湖记》,1926年至1927年《眉轩琐语》,以及同志摩亲笔题名的《一本没有颜色的书》,和已出的《爱眉小扎》和《小曼日记》,共五个部分,总题为《志摩日记》。
1956年,4月受到陈毅市长的关怀,被安排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同年,入农工民主党,担任上海徐汇区支部委员。
1958年,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并参加上海美术家协会。
1959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同年,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
1965年,4月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民国四大美女之陆小曼感情经历
陆小曼感情经历
1、陆小曼与王赓的感情经历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庚结婚。但在这桩婚事她完全是被动的。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渐渐发觉自己并不快乐,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但是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习惯,不多时,与王赓两地分居,因此与丈夫在感情上更加淡漠了。
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朝夕相处,日久生情。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后,徐志摩与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使他们感情越陷越深。可是,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陆小曼陷入无限的伤感。
不久,陆小曼和王赓又发生了一次大的争执。陆小曼在众人面前,受到王赓的辱骂,声称今后再不回王家,陆定听后此事也非常气愤,表示支持女儿的行动。最终1925年与王赓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
2、陆小曼与徐志摩的感情经历
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再婚遭受到两方面的强大压力。一是陆小曼母亲的反对。二是与王赓签离婚协议。事后吴曼华十分生气。当时要办成这两件事都有相当的难度,但胡适最终都办妥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富绅,他认为儿子离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过后不久,徐志摩只得亲自南下,跟父亲商量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大事。
徐申如说,徐志摩要再婚,必须征得张幼仪的同意。然而妻子张幼仪答应之后,其父徐申如还是不肯痛快地答应,经胡适、刘海粟等人出面周旋,徐申如最后勉强答应,徐志摩也同时应允父亲三个条件。
婚礼上证婚人是梁启超,梁启超对徐、陆二人进行了训斥。梁启超的“证婚词”虽然有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徐志摩这个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但很明显,梁启超是带有私心的,对徐、陆也不公平。梁启超在婚礼上大骂新人,至少对这对新人是不吉利的,赵清阁就在文章中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为了争取有力的支持,他们请了维新派名流梁启超老夫子作他们的证婚人。原想借助着块盾牌抗衡一下封建势力,不期梁启超夫子也是一个以封建反封建的权威人物,他假惺惺同情徐志摩陆小曼的结缡,而又在大喜之日当众批评了他们的反封建行经,使得两位新人一时啼笑皆非,只好委屈地承受了批评。
徐志摩遇难之后,陆小曼此时究竟悲伤到什么程度,连郁达夫都觉得难以描写,陆小曼清醒后,便坚持要去山东党家庄接志摩的遗体,被朋友们和家里人死命劝住了。最后决定派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张幼仪所生)去山东接回。
徐志摩的遗体从济南运回上海后,陆小曼见到了现场唯一的一件遗物———一幅山水画长卷。这幅画是陆小曼于1931年春创作的,堪称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更为珍贵的是它的题跋,徐志摩把这张手卷随带在身,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陆小曼看着这张画卷,想到徐志摩的种种好处,自此,她一直珍藏着这幅画。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
民国四大美女
3、陆小曼与翁瑞午的感情经历
据陈定山《春申旧闻》载:“陆小曼体弱,连唱两天戏便旧病复发,得了昏厥症。翁瑞午有一手推拿绝技,是丁凤山的嫡传,他为陆小曼推拿,真是手到病除。于是,翁和陆之间常有罗襦半解、妙手抚摩的机会。”陆小曼在翁瑞午给她推拿治病的时候曾问他:“瑞午,你给我按摩确实有效,但你总不能时时刻刻在我身边啊,你不在的时候万一我发病的话,有什么办法呢?”翁瑞午想了一下,对陆小曼说:“有是有办法的,但这个办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好采用的。”陆小曼连问是什么办法,翁瑞午就说:“吸鸦片。”陆小曼一听是这个馊主意,就大骂瑞午害人。但是,后来看到翁瑞午一直在吸,而且很有味道,自己又老是犯病,一时控制不住,慢慢地吸上了。她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个坏习惯,可一旦上瘾,就无法控制自己了。她和翁瑞午两人,常常一起在客厅里的烟榻上隔灯并枕,吞云吐雾。
尽管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感情是深厚的,但她仍旧离不开翁瑞午,离不开阿芙蓉。徐志摩死后,她为了麻醉自己,更难以摆脱鸦片的习好,为此,她还坐过一夜班房。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与翁瑞午同居是事实。在上海中国画院保存着陆小曼刚进院时写的一份“履历”,里面有这样的词句:我廿九岁时志摩飞机遇害,我就一直生病。到1938年卅五岁时与翁瑞午同居。翁瑞午在1955年犯了错误,生严重的肺病,一直到现在还是要吐血,医药费是很高的,还多了一个小孩子的开支。我又时常多病,所以我们的经济一直困难。翁瑞午虽有女儿给他一点钱,也不是经常的。我在1956年之前一直没有出去做过事情,在家看书,也不出门,直到进了文史馆。这样一来,时间和事实都已很明确,陆小曼因此受到外界的强烈指责。翁瑞午对她仍是一往情深,只要小曼开心,他什么都能替她办。
尽管陆小曼说她对翁瑞午“只有感情,没有爱情”,但她对待感情,也是认真而坚强的,决不三心二意。当时许多朋友不赞成她和翁瑞午的这种关系,要她与翁断交。胡适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他向陆小曼提出,只要她与翁瑞午断交,以后一切由他负全责。陆小曼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她当时对人说:“瑞午虽贫困已极,但始终照顾得无微不至,廿多年了,吾何能把他逐走呢?”陆小曼与翁瑞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一些感情,但也有烦恼。因为翁瑞午没有抛弃发妻,就得两头照顾。
民国四大美女之陆小曼个人成就
陆小曼个人成就
作品名 |
体裁 |
创作时间 |
---|---|---|
自述的几句话 |
散文 |
1927年8月 |
请看小兰芬的三天好戏 |
散文 |
1928年4月 |
马艳云 |
散文 |
1928年11月 |
哭摩 |
散文 |
1931年12月 |
《云游 序》 |
散文 |
1931年12月30日 |
《爱眉小扎》序一 |
散文 |
1934年3月 |
《爱眉小扎》序二 |
散文 |
1936年 |
随着日子往前走 |
散文 |
1939年9月15日 |
中秋夜感 |
散文 |
1939年10月 |
泰戈尔在我家 |
散文 |
1940年8月 |
《爱眉小扎》序三 |
散文 |
1942年12月15日 |
灰色的生活 |
散文 |
1945年7月 |
我的照片 |
散文 |
1946年4月21 |
《志摩日记 序》 |
散文 |
1947年2月 |
牡丹与绿叶 |
散文 |
1947年6月 |
遗文编就答君心 |
散文 |
1957年2月 |
《徐志摩诗选 序》 |
散文 |
1957年 |
关于王赓 |
散文 |
1962年9月 |
谈文房四宝 |
散文 |
时间不知 |
无题诗两首 |
诗歌 |
1926年 |
悼志摩挽联 |
诗歌 |
1932年 |
癸酉清明回蛱扫墓有感 |
诗歌 |
1933年 |
秋叶 |
诗歌 |
1939年10月 |
皇家饭店 |
小说 |
1947年 |
卞昆冈 |
戏剧 |
1926--1928年 |
萤火虫 |
译作 |
1928年 |
河伯娶妇 |
故事 |
1956年 |
小曼日记(出版本) |
日记 |
1925年3——7月 |
小曼日记(稿本) |
日记 |
1925年3月——1926年3月 |
泰戈尔短篇小说集 |
译作 |
1956年左右 |
艾格尼丝 格雷 |
译作 |
1956年左右 |
民国四大美女
画名 |
创作年份及形式 |
备注 |
---|---|---|
东山骑归 |
不详,山水条幅 |
陈从周、赵家璧题 |
山水画长卷 |
1931年,山水条幅 |
原画无标题,邓以蜇、胡适、贺天健等题 |
寒林策仗图 |
丙子年秋,山水条幅 |
程十发题 |
桃花流水在人世…… |
辛丑春日,山水扇面 |
署陆小曼 |
太似山溪石居图 |
甲戌年,山水册页 |
陈蝶野题,署陆小曼 |
意在倪黄之间 |
甲戌初冬,山水册页 |
陈蝶野题,署小曼 |
武夷疗养院 |
1960年,山水条幅 |
署陆小曼 |
吴山尽处越山涯…… |
不详,山水扇面 |
署陆小曼画 |
梅花山水图 |
辛丑夏日,山水横批 |
原画无标题,署陆小曼 |
曼庐写花,叔崖补成 |
不详,山水册页 |
|
黄山烟云 |
1958年,山水条幅 |
署小曼画 |
无题 |
壬寅夏日,山水扇面 |
署陆小曼画于曼庐 |
曾见浙江黄山本背拟其意 |
不详,山水条幅 |
署小曼 |
垂杨依岸水…… |
不详,山水册页 |
|
泉声咽危石…… |
不详,山水册页 |
署小曼 |
雪满山中高士卧…… |
不详,山水册页 |
|
捉得松为柄…… |
不详,山水册页 |
署蛮姑小曼 |
野渡人舟自横 |
不详,山水册页 |
|
桃花流水杳然去…… |
不详,山水册页 |
|
民国四大美女之周璇人物简介
周旋
周璇1920年8月1日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电影演员、歌唱家。
1931年加入明月歌舞团,因演唱歌曲《民族之光》而受到关注。1932年发行首张唱片《特别快车》。 1934年凭借歌曲《五月的花》成名 ;同年她在上海《大晚报》举办的“广播歌星竞选”中名列第二。 1935年进入电影圈,同年出演电影《风云儿女》。1937年主演的电影《马路天使》成为其表演生涯的代表作,而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亦在华人地区流行;她运用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借助于话筒,开创出一种独特的演唱风格。 1938年签约上海国华影业公司。1941年《上海日报》举办“电影皇后”评选,周璇在当选后婉拒了“电影皇后”的荣誉。
1946年赴香港发展。1947年主演电影《长相思》,由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夜上海》成为华语歌坛的代表作品之一。 1948年主演古装电影《清宫秘史》。1950年从香港返回上海。1951年主演电影《和平鸽》,拍摄期间因突发精神病被送入医院治疗。1957年9月22日,周璇在上海病逝。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民国四大美女之周璇生平事迹
周璇生平事迹
1、周璇家庭生活
周璇的养母是叶凤珠。周璇在成名后,仍长期与养母生活在一起。1949年中国解放后,周璇仍然和养母一起居住在华山路上的枕流公寓里。1952年,在周璇受到唐棣欺诈的时候,她的养母叶凤珠向静安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了唐棣的不法行为。
周璇的生父苏调夫毕业于金陵大学,先后做过牧师和教师。生母亲顾美珍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是一位护士,新中国解放前参加过革命,解放后在国务院卫生处担任护士长。由于周璇幼年时就与生父、生母失散,生母顾美珍为了寻找周璇,多次赴上海认亲。1957年夏天,当顾美珍从报刊上得知周璇患病住院,她就办了提前退休的手续,并来到上海认亲。上影厂为顾美珍和周璇安排了一场特殊的母女相会,由于担心大喜大悲会刺激患精神病的周璇,因此顾美珍没有对周璇说穿她的身世。
周璇
2、周璇出道初期
1931年,周璇加入了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团。1932年,她在歌舞剧《特别快车》中担任主演,舞剧演出后取得了成功,而由她演唱的歌曲《特别快车》则被灌制成唱片在电台播放,周璇从此开始在歌坛崭露头角 ;同年,她还参演了救国进步歌剧《野玫瑰》,终场时她演唱了歌剧的主题曲《民族之光》,其中一句歌词“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得到了众人的赞赏,于是黎锦晖提议她改名为周璇。
民国四大才女
3、周璇成名时期
1934年初,在严华的推荐下,周璇进入了新华歌剧社。在参加了新华歌剧社组织的多场演出后,周璇开始受到外界的关注,上海的“友联”、“新新”、“青鸟”等电台也常邀请她去播唱,百代和胜利唱片公司还把她演唱的《五月的风》、《叮咛》等多首歌曲灌制成了唱片。这几首歌曲通过电台的播放和唱片的销售,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同年,周璇在上海各电台联合举办的歌星比赛中名列第二,并由此获得了“金嗓子”的称号 ;此外她还与龚秋霞、白光、李香兰、姚莉、白虹、吴莺音并称上海七大歌星。
1935年,她演唱的上海民歌《龙华的桃花》被灌制成唱片,并且在电台播放;5月,经哥哥周履安介绍,周璇受聘于上海艺华影业公司,并拍摄了她的第一部电影《风云儿女》,尽管周璇在这部影片中只扮演了一个普通的角色,但却给她步入影坛提供了一个契机;同年,她还出演了电影《美人恩》。
1936年,周璇进入艺华影业公司;1月,她在电影《花烛之夜》中出任第二女主角 ;6月,主演电影《化身姑娘》,这是她拍摄的唯一一部无声黑白故事片;9月,新华影业公司特邀她在电影《狂欢之夜》中扮演一位县长的千金;10月,在黑白喜剧故事片《喜临门》中担任女主角,片中她饰演的新娘被一个恶少劫持,在几经风险后终于脱离虎口;11月,周璇与关宏达共同主演黑白故事片《百宝图》,饰演一个强盗首领的女儿。
民国四大才女
4、周璇高产时期
1937年2月,主演黑白故事片《满园春色》,饰演一位因为爱情而引起种种误会的天真少女 ;之后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广告歌舞片《三星伴月》,当周璇扮演的电台歌星王秀文和情人分手时,她演唱了该片的插曲《何日君再来》,这首歌曲的旋律贴近口语,并且使用了探戈舞曲的节奏,歌曲经电影放映和灌制唱片发行后被广泛传播,并且成了舞厅里的热门伴舞曲 ;接着,她又与马陋芬、仓隐秋共同主演黑白故事片《女财神》,饰演一个富有幽默感的女佣人;之后,她与赵丹共同主演反映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电影《马路天使》,饰演在旧社会受尽侮辱和损害,但是对前途抱有美好理想的歌女小红,并且演唱了影片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以及《四季歌》 ;《马路天使》上映后,受到广泛好评,该片不仅成为周璇的经典代表作,亦获得了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以及中国电影世纪奖优秀影片奖,而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也特约周璇将《四季歌》和《天涯歌女》灌制成唱片出版发行 ;之后周璇随严华远赴香港、菲律宾等地举行巡回演出;同年,她还参加了话剧《保卫芦沟桥》的演出,之后随上海剧艺社赴菲律宾宣传抗日救亡。
1938年夏天,从东南亚巡回演唱归来的周璇参加了上海“爵士合唱团”,并且在上海各家电台间播音演唱;之后,签约上海国华影业公司。 1939年初,周璇主演了国华公司投资拍摄的第一部古装戏《孟姜女》,并演唱了电影里的插曲《百花歌》;这部影片开创了中国古装歌唱故事片的先河,并且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6月,她又与舒适、凤凰共同主演了古装歌唱片《李三娘》,并演唱了影片的两首插曲《梦断关山》和《春风秋雨》;9月,担任黑白故事片《新地狱》的女主角;11月,她主演了黑白故事片《七重天》,并为该片演唱了《难民哥》、《送君》等四首插曲;同年推出唱片《孟姜女》。
1940年2月,她与舒适再度合作,主演了古装歌唱片《董小宛》,饰演才貌双全的秦淮名妓董小宛,该片插曲《董小宛》和《飘渺歌》也由周璇演唱;6月,主演爱情喜剧电影《三笑》,饰演外表美丽的秋香,并为影片演唱了《三笑》、《点秋香》等四首插曲;7月,与蓝兰、徐风、龚稼共同主演黑白故事片《黑天堂》;8月,与舒适合作主演根据古典小说《华丽缘》改变的电影《孟丽君》 ;9月,主演古装黑白故事片《苏三艳史》,并演唱了《灯花开》、《长相思》等四首插曲;12月,由周璇主演的黑白古装故事片《西厢记》放映,周璇在这部影片里饰演聪明伶俐的崔莺莺,并为该片演唱了《月圆花好》、《拷红》等5首插曲;之后主演歌舞片《天涯歌女》,扮演了一个为了求生,不得不卖唱的歌女;同年发行唱片《三笑》。
1941年4月,主演黑白古装故事片《梅妃》,饰演受到唐明皇贬斥的梅妃,并演唱了电影的插曲《梅妃曲》;7月,与韩非合作主演根据张恨水小说改编的黑白故事片《夜深沉》,片中她饰演的卖唱姑娘月容是一个悲剧人物;10月,与白云、尤光照共同主演宣传抗日的黑白故事片《解语花》,饰演一位敢于追求爱情的少女,周璇还在片中演唱了《解语花》、《乡村四月闲人少》等四首歌曲;之后主演爱情电影《恼人春色》 ,片中插曲《钟山春》仍由周璇演唱;同年《上海日报》电影专刊开展了一场“电影皇后”评选,经过各界人士的投票,周璇被推选为“电影皇后”。但周璇认为荣誉过高,并不是好事,因此她在上海另外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婉拒了“电影皇后”的头衔。
1942年3月,周璇在黑白故事片《梦断关山》中扮演了一位大户人家的小姐,这是周璇为国华影业公司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拍完这部电影以后,周璇便和国华公司中断了合约;由于1942年正值敌伪时期,因此周璇对外宣称退休,暂时退出演艺圈。 1943年9月,在卜万苍的一再邀请下,周璇重返银幕 ;同年她加入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并主演了电影《渔家女》,片中周璇饰演的渔家女周琼珠在危难时受到美专学生崔时俊的救助,两人因此一见钟情 ,该片在大光明电影院连续放映几十天,受到观众的欢迎,而由周璇演唱的影片插曲《渔家女》也在上海流行。
1944年,周璇主演的歌舞片《鸾凤和鸣》上映,她主唱了《红歌女》、《讨厌的早晨》等7首电影插曲,其中《讨厌的早晨》诙谐地勾勒出了一幅旧上海市民风俗图,显示了周璇另一种风格的演唱;6月,她与袁美云、王丹凤、欧阳莎菲共同主演古装电影《红楼梦》,周璇在影片里扮演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影片的插曲《葬花词》和《悲秋》均由周璇演唱,该片在上海上映后不仅受到欢迎,还成为第一部被介绍到日本的中国电影。
1945年3月,主演黑白故事片《凤凰于飞》,饰演喜爱唱歌的吴淑贞,并演唱了陈蝶衣作词的《笑的赞美》、《慈母心》等11首插曲 ;5月,周璇在上海金都大戏院举行了三场独唱音乐会,演唱了被誉为“银海三部曲”的《渔家女》、《鸾凤和鸣》、《凤凰于飞》。
周璇
5、周璇远赴香港
1946年冬天,周璇应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老板蒋伯英的邀请,搭乘飞机抵达香港。 1947年1月,周璇首次在香港银幕上出现,她和舒适、白沉等合作主演了黑白故事片《长相思》,饰演歌女顾湘梅;并且演唱了《花样的年华》、《夜上海》等电影插曲,其中《夜上海》在推出后在华人社会广为流传 ,这首歌曲也成为周璇的代表作品之一;2月,在黑白故事片《各有千秋》中,周璇和龚秋霞联手演绎了两个挣扎在香港底层的女青年,在电影放映的同时,百代唱片公司还把周璇在片中演唱的插曲灌制成唱片,唱片在发行后不仅受到欢迎,还在销售榜上位居榜首 ;同年,她还与冯吉吉、周峰、苏绘共同主演电影《忆江南》,片中周璇一人分饰两角:善良质朴的农村姑娘谢黛娥以及娇惯泼辣的香港小姐黄玫瑰 ,与此同时,百代唱片公司还为周璇灌制了电影《忆江南》的同名唱片 ;之后她主演了喜剧黑白故事片《花外流莺》,并演唱了《高岗上》、《晚安曲》等插曲。
周璇第三位公开的恋人是从事美工工作的唐棣。1952年5月,周璇准备与美术教师唐棣结婚,唐棣却被静安区人民法院以诈骗与诱奸的罪名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同年周璇的二儿子周伟出生。
1948年,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为周璇量身定制了黑白故事片《歌女之歌》,周璇在片中饰演夜总会歌女朱兰,并为影片演唱了《爱神的箭》、《知音何处觅》等5首插曲 ;同年与舒适共同主演古装故事片《清宫秘史》,饰演命运多舛的珍妃,这部影片不仅是周璇的电影代表作之一,还为她在国际上赢得了注目 。1949年,她主演了喜剧故事片《彩虹曲》,这部电影也是周璇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
6、周璇返回上海
1950年,周璇从香港返回上海 。1951年4月,周璇应大光明影业公司的邀请担任了电影《和平鸽》的女主角,但是影片拍摄期间她因突发精神病而被送入上海虹桥疗养院 。1957年7月,她因为急性的脑部感染而入院治疗 ;9月22日,周璇因脑炎在上海去世 。
民国四大美女之周璇感情经历
周璇与严华
1、周璇与严华的感情经历
1936年的秋天,周璇和作曲家严华正式订婚。1938年7月10日,周璇和严华在北平春园饭店举行了婚礼。周璇与严华的婚姻只维持了三年,因为绯闻双方都怀疑对方有了外遇,几番吵闹后周璇甚至离家出走。1941年,周璇与严华离婚 。
周璇
2、周璇与朱怀德感情经历
与严华离婚后,周璇再也没有结过婚。周璇第二段公开的恋情是与绸布商人朱怀德的同居。有一种说法是朱怀德以甜言蜜语欺骗了周璇,骗取了周璇的感情和部分财产。1950年,带着身孕的周璇回到上海后,便在报纸上发表声明,和朱怀德脱离同居关系 ;年底,周璇的大儿子周民出生 。
民国四大才女老照片
3、周璇与唐棣感情经历
周璇第三位公开的恋人是从事美工工作的唐棣。1952年5月,周璇准备与美术教师唐棣结婚,唐棣却被静安区人民法院以诈骗与诱奸的罪名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同年周璇的二儿子周伟出生 。
民国四大美女之周璇个人成就
周璇个人成就
上映时间 |
剧名 |
扮演角色 |
导演 |
合作演员 |
---|---|---|---|---|
1951 |
和平鸽 |
蔡愉英 |
顾而已 |
陶金 顾也鲁 |
1949 |
花街 |
---- |
岳枫 |
韩非 严俊 |
1949 |
彩虹曲 |
---- |
李萍倩 |
韩非 龚秋霞 |
1948 |
清宫秘史 |
珍妃 |
朱石麟 |
舒适 徐立 |
1947 |
忆江南 |
谢黛娥 |
应云卫 吴天 |
苏绘 冯喆 |
1947 |
花外流莺 |
周莺 |
方沛霖 |
严化 蒙纳 |
1947 |
歌女之歌 |
---- |
方沛霖 |
顾也鲁 王豪 |
1947 |
夜店 |
石小妹 |
黄佐临 |
石挥 童芷苓 |
1947 |
莫负青春 |
阿绣 |
吴祖光 |
姜明 丁川 |
1946 |
各有千秋 |
余碧华 |
朱石麟 |
龚秋霞 黄河 |
1946 |
长相思 |
---- |
何兆璋 |
舒适 白沉 |
1944 |
红楼梦 |
林黛玉 |
张石川 |
袁美云 |
1944 |
凤凰于飞 |
吴淑贞 |
方沛霖 |
黄河 |
1944 |
鸾凤和鸣 |
---- |
方沛霖 |
---- |
1943 |
渔家女 |
周琼珠 |
卜万苍 |
顾也鲁 姜明 |
1941 |
梦断关山 |
---- |
何兆璋 |
吕玉堃 |
1941 |
夜深沉 |
---- |
张石川 |
韩非 袁绍梅 |
1941 |
梅妃 |
梅妃 |
张石川 |
袁绍梅 慕容婉儿 |
1941 |
恼人春色 |
---- |
张石川 |
白云 慕容婉儿 |
1941 |
解语花 |
---- |
---- |
---- |
1940 |
西厢记 |
---- |
---- |
---- |
1940 |
孟丽君 |
孟丽君 |
张石川 |
舒适 徐风 |
1940 |
天涯歌女 |
---- |
吴村 |
慕容婉儿 白云 |
1940 |
三笑 |
---- |
---- |
---- |
1940 |
黑天堂 |
---- |
---- |
---- |
1940 |
苏三艳史 |
---- |
---- |
---- |
1939 |
孟姜女 |
孟姜女 |
吴村 |
徐风 白燕 |
1939 |
李三娘 |
李三娘 |
张石川 |
舒适 洪逗 |
1939 |
新地狱 |
---- |
吴村 |
舒适 |
1939 |
七重天 |
---- |
张石川 |
白云 袁绍梅 |
1939 |
影城记 |
---- |
---- |
---- |
1939 |
董小宛 |
董小宛 |
张石川 |
舒适 蓝兰 |
1937 |
满园春色 |
---- |
岳枫 |
徐琴芳 袁美云 |
1937 |
马路天使 |
小红 |
袁牧之 |
赵丹 魏鹤龄 |
1937 |
三星伴月 |
---- |
---- |
---- |
1937 |
女财神 |
---- |
方沛霖 |
马陋芬 仓隐秋 |
1936 |
化身姑娘 |
---- |
方沛霖 |
袁美云 王引 |
1936 |
狂欢之夜 |
---- |
史东山 |
金山 胡萍 |
1936 |
喜临门 |
---- |
黄嘉谟 |
马陋芬 关宏达 |
1936 |
百宝图 |
---- |
岳枫 |
王引 王次龙 |
1936 |
花烛之夜 |
---- |
岳枫 |
袁美云 |
1935 |
风云儿女 |
---- |
许幸之 |
袁牧之 王人美 |
1935 |
美人恩 |
---- |
---- |
---- |
民国四大才女
专辑名称 |
发行时间 |
---|---|
和平鸽 |
1950-01-01 |
花街 |
1949-01-01 |
彩虹曲 |
1949-01-01 |
清宫秘史 |
1948-01-01 |
夜店 |
1947-01-01 |
歌女之歌 |
1947-01-01 |
花外流莺 |
1947-01-01 |
长相思 |
1946-01-01 |
凤凰于飞 |
1945-01-01 |
鸾凤和鸣 |
1944-01-01 |
红楼梦 |
1944-01-01 |
银海千秋 |
1944-01-01 |
苏三艳史 |
1941-01-01 |
天涯歌女 |
1941-01-01 |
解语花 |
1941-01-01 |
梅妃 |
1941-01-01 |
西厢记 |
1940-01-01 |
董小宛 |
1940-01-01 |
三笑 |
1940-01-01 |
新地狱 |
1939-01-01 |
孟姜女 |
1939-01-01 |
李三娘 |
1939-01-01 |
三星伴月 |
1938-01-01 |
民国四大美女之阮玲玉人物简介
阮玲玉
阮玲玉(1910.4.26—1935.3.8)。原名阮凤根。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著名影星,民国四大美女之一。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左步头村人)。由于父亲早逝,阮玲玉自孩童时期随母亲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供她上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阮玲玉考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其电影艺术生涯,《野草闲花》、《神女》、《新女性》等。阮玲玉成名后陷于同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因不堪舆论诽谤于1935年妇女节当日服安眠药自尽,噩耗传来震惊电影界,各方唁电不可胜数,上海二十余万民众走上街头为其送葬,队伍绵延三里,鲁迅曾为此撰文《论人言可畏》。阮玲玉生前出演电影29部,但历经乱世战火,截止2015年仅发现9部幸存。
民国四大美女之阮玲玉生平事迹
阮玲玉生平事迹
1926年(16岁)时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经张慧冲介绍,考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其电影艺术生涯,主演《挂名夫妻》等5部电影。
1928年转入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主演《情欲宝鉴》等6部电影。
1930年转入黎民伟、罗明佑创办的联华影业公司,主演《野草闲花》(饰演卖花女)一举成名,奠定她在影坛的地位,一生共主演29部电影。
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代表作《野草闲花》、《神女》、《新女性》等。阮玲玉是中国默片时代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之一,被认为代表了早期中国演员的演技最高水准。
阮玲玉成名后陷于同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不堪舆论诽谤的阮玲玉心力交瘁,于1935年妇女节当日服安眠药自尽。
噩耗传来震惊电影界,各方唁电不可胜数,上海二十余万民众走上街头为其送葬,队伍绵延三里,鲁迅曾为此撰文《论人言可畏》。阮玲玉生前出演电影29部。所扮演在爱情、婚姻方面屡遭不幸的少女或娇媚泼辣的风流女子。
阮玲玉
1930年进联华影业公司,主演该公司创业作《故都春梦》,扮演妓女燕燕获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坛的地位。
阮玲玉的作品风格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明星、大中华百合时期)多主演通俗社会片,甚至神怪片,饰演低下阶层的堕落女性,如妓女一类人物;或者是在旧社会受欺压而不反抗的弱女子。
后期(联华时期)受新兴电影运动(又称左翼电影运动)影响,表演风格有所转变,转折点是在卜万苍导演的《三个摩登女性》中饰演对旧社会觉悟的女工周淑贞。
其后主演的作品如《香雪海》(饰演农村妇女、尼姑)、《小玩意》(饰演抗日的农村手工艺人)、《神女》(饰演妓女)、《再会吧,上海》(饰演女教师)等,演活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女性形象。阮玲玉之于中国影坛的贡献被一些人比喻为奥黛丽·赫本、凯瑟琳.赫本之于美国好莱坞。
民国四大美女之阮玲玉世纪葬礼
阮玲玉世纪葬礼
1、阮玲玉自杀
阮玲玉在拍摄《国风》后,于1935年3月8日妇女节当天半夜两点钟在上海新闸路沁园村的住宅服安眠药自杀,当时同居男友唐季珊发现阮玲玉吃了安眠药,将她送到一个日本人的医院,但夜间医院没有急诊,更没有医生。接着又送到一家朋友邹医生的私人医院,但医院不愿收留,隔日上午10时送往大医院时,相隔6个多小时,最后抢救无效。据唐季珊称,阮生前留下“人言可畏”、“我很对不起你,令你为我受罪”之语的两封遗书(后被疑为伪作),发表于1935年4月1日联华影业公司出版的《联华画报》上。一代影星殒落,年仅25岁。国内外电影界人士和广大观众均表哀痛和惋惜,各方唁电、挽联不可胜数,遗体在上海万国殡仪馆举行公祭。3月14日殡葬,有约30万民众到场吊唁,送葬队伍长达3里。其墓地位于上海闸北联义山庄。
2、中国影界名流为阮玲玉抬灵
当年大明星阮玲玉自杀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震动,有不少喜爱她的观众依然追随其香魂而逝。上海戏剧电影研究所的项福珍女士,听闻噩耗,随即吞服了鸦片自杀;绍兴影迷夏陈氏当天吞服毒药自杀;杭州联华影院女招待员张美英也因痛悼阮玲玉服毒自尽。单是1935年3月8日这天,上海就有5名少女自尽,其他地方的追星成员也有多位。她们留下的遗书内容大同小异,“阮玲玉死了,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阮玲玉生前名闻天下,死后的哀荣也是极一时之盛。1935年3月14日,她的灵柩从万国殡仪馆移往闸北的联义山庄墓地。阮玲玉生前的好友差不多都到齐了,将近300人。下午1时10分,由金焰、孙瑜、费穆、郑君里、吴永刚、蔡楚生、黎民伟等十二位电影界大腕将灵柩抬上灵车。这天送葬的队伍排成长龙,灵车所经之处,沿途夹道挚爱者多达30万人。美国《纽约时报》驻沪记者见状极为惊奇,特意作了“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哀礼”的报道。文中还配发了一幅插图,送葬行列中有一壮汉,头扎白布,身穿龙袍。其寓意为“倘若中国还有皇帝的话也会前来参加葬礼。”
民国四大才女
3、上海二十余万民众为阮玲玉送葬
由于阮玲玉在影坛的地位、个人历史的传奇性和自杀原因的疑团,在她死后陆续有学者对其生平、电影艺术表现手法作研究讨论。1985年3月20日,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纪念阮玲玉逝世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亦有开办“阮玲玉与中国电影”的短期课程。至于有关其生平的专书研究,及渗入创作成分、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共计有10余项。
4、阮玲玉之遗书
我不死不能明我冤,我现在死了,总可以如他心愿,你虽不杀伯仁,伯仁由你而死,张达民我看你怎样逃得过这个舆论,你现在总可以不能再诬害唐季珊,因为你已害死了我啊!我现在一死,人们一定以为我是畏罪,其实我何罪可畏?因为我对于张达民没有一样有对他不住的地方,别的姑且勿论,就拿我和他临脱离同居的时候,还每月给他一百元,这不是空口说的话,是有凭据和收条的。可是,他恩将仇报,以冤来报德,更加以外界不明,还以为我对他不住。唉!那有什么法子想呢?想之又想,惟有一死了之罢。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
阮玲王绝笔廿四年三月七日晚午后
5、人言可畏
关于阮玲玉自杀的原因,外间众说纷纭。鲁迅曾写下《论人言可畏》一文指:“她的自杀,和新闻记者有关,也是真的。”一般的说法认为阮玲玉因为陷于前夫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件中,又被新闻界广泛报道,心力交瘁而自杀,但谁要为阮玲玉自杀负上最大责任则至今莫衷一是。
民国四大美女之阮玲玉个人成就
民国四大才女老照片
民国四大才女
时间 |
作品 |
---|---|
1927年 |
《挂名夫妻》、《杨小真》(又名《北京杨贵妃》)、《血泪碑》 |
1928年 |
《蔡状元建造洛阳桥》、《白云塔》 |
1929年 |
《珍珠冠》、《情欲宝鉴》、《劫后孤鸿》、《大破九龙山》、《火烧九龙山》、《银幕之花》 |
1930年 |
《故都春梦》、《自杀合同》、《野草闲花》 |
1931年 |
《恋爱与义务》、《一翦梅》、《桃花泣血记》、《玉堂春》 |
1932年 |
《续故都春梦》、《三个摩登女性》 |
1933年 |
《城市之夜》、《小玩意》 |
1934年 |
《人生》、《归来》、《再会吧,上海》、《香雪海》、《神女》 |
1935年 |
《新女性》、《国风》 |
民国四大美谁命运最惨
民国四大美女谁最福星高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林徽因最福星高照,有的人认为林徽因命运最惨。谁都不是当事人,不知道个中的酸甜苦辣。所以我们就了解一下民国美女生平事迹就好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