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电影的技术美学:变与不变
- 编辑:xal577

电影《攀登者》海报
电影的技术美学:变与不变
尹 鸿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清华大学教授
我们应该重视“技术美学”,实际上大家知道我曾经提过“商业美学”。为什么我提商业美学,现在又提技术美学?其实,这是一个基本判断,我认为电影一直在艺术、商业、技术这三个维度上不断冲突,甚至不断出现片面性,但是又不断走向新的融合,推动电影走到了今天。
实际上,我提出这个观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三个不同的维度作为极端,将其对立起来,认为讲商业就不能讲艺术,讲技术就不能讲艺术,或者是讲艺术就不能讲商业。我认为,世界上一些成功的电影的经验恰恰是非常好地处理了这三者的关系。我原来提出商业美学的时候,《当代电影》还专门做了一期博士生论坛来讨论,但我认为参与讨论中的一部分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商业美学的意义,他们依然有商业和美学的二元对立思维,实际上商业美学的核心,是符合美学意义的商业和具有商业性的美学之间的融合,融合是一种化学反应,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理相加。所以我现在仍然要谈技术美学,因为技术跟艺术之间会有一个美学的交融,而这个交融一定不会在所有情况下都被处理得非常好。
当一个新技术出现后,人们就会依赖技术,会去放大技术的可能性,但这并非说这个技术一定不好,因为我们经常会有一个很容易出现的价值判断:当一个发展进步的事物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的时候,我们不是去解决它的弊端和局限性,而往往是去否定它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发展进步往往会带来一些局限,比如说,数字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像漫威作品般过度依赖技术的视觉奇观,大家因此会觉得技术走不下去了。其实不是这样,人类的前进永远是在克服新事物带来的局限性、发挥它的优势的时候向前进的,一定不能向后转,一定不能去否定进步。
实际上,电影美学一直是在技术推动中发展的。从单镜头到剪辑镜头,剪辑镜头刚刚出现的梅里爱时代,它也仍然有滥用剪辑、滥用特技的现象。但是后来有了格里菲斯,剪辑得以成熟;同样,在默片时期,我们过度依赖动作,因为片子长了,但电影没有声音,必须依靠动作产生趣味,诞生了卓别林这样的喜剧片大师。到了有声片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出现了一次大转折,我们又过度依赖语言、过度依赖舞台。大家可能看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电影《雨中曲》,它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过渡阶段,由依赖动作到依赖语言的转换。但是我们后来慢慢有了语言和动作相融合的成熟的经典电影形态,接下来,有声电影出现以后又过了三四十年,出现了CG(Computer Graphics)技术。从当时《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到后来《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这仅是最初的尝试。后来有了漫威、有了DC、有了各种各样大量依赖数字技术的电影故事片,但是这些作品现在都面临一个新的调整时机,因为过度依赖CG技术,这对影片质感和故事内容都有影响。
我认为现在技术的发展有两大趋势:第一是超高清化,第二是沉浸式。从技术上来讲,未来电影的这两个趋势可能会对电影的美学形态带来一些改变。这些改变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首先是更视觉化的电影。从题材上来讲,现在电影为什么有那么多幻想类题材影片、灾难片、魔幻片?其实跟技术进步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去创造一切,你只要能想到我们就能做到,但过去是做不到的。比如镜头控制,跟过去完全不一样,大家看《地心引力》时几乎没有意识到,它其实主要是由一些长镜头构成的,它并没有大量的剪辑镜头,但是所有的长镜头都是在棚内拍摄的,都是在一个摇滚机上拍摄的,虚拟空间最终合成。
实际上,《中国机长》《烈火英雄》《攀登者》《金刚川》《八佰》,这些所谓的头部电影,70%-80%的场景都有后期合成。换句话说,我们对实景依赖越来越少。大家看《攀登者》,在封镜时去雪山拍摄了一点镜头,还不是珠穆朗玛峰,大部分的摄影都是在天津一个废弃工厂里面搭棚拍摄的。所以说我们现在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是从宏观角度来说。

电影《金刚川》海报
从微观角度来讲,如果大家用4K120帧去看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双子杀手》这两部电影,你会发现整个微观的视觉呈现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对我们的表演、美术、化妆,以及所有场景都会有新的要求。因为你甚至能看到演员脸上的毛细血管,而且在整个大画面中,无论是前景、后景甚至过去镜头会忽略到的边角,全部细节清晰呈现在你面前。因此它对整个电影的美学形态都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时间轴主导的电影观看,如今有了更强的空间支配美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以前航拍多么艰难,而现在我们不仅能航拍,还能钻洞,完成高难度的航拍动作。所以说超高清化一定是大趋势,但它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电影《双子杀手》海报
第二是更体验化的电影,即观影审美理念需要重构。这一重构包括3D、4D电影的出现,其实3D带给我们更多的成绩,包括最近讲的VR、AR、MR等人工智能带来的仿真现实的出现。换句话说,我们在创造一个渲染性的场景,这个场景会让人沉浸其中,包括将来可能会出现一些互动作品形态,但我一直坚定地认为,所有这些都不能破坏线性叙事带来的不可控性。如果叙事是自我可操纵的,那这就是游戏,游戏的功能在于你去控制世界,故事的魅力不是因为你能控制世界,故事的魅力恰恰是通过你控制不了的世界而满足了你的审美需求。所以,我认为线性叙事客观上不可能被互动叙事替代,虽然互动叙事会增加一些新的表现形态,包括将来的屏幕和现在声音环境发生的越来越大的改变,其实都是增加我们的沉浸感。
电影在改变视听美学。我们可能会深刻体会到,如果你拿这两年中国电影的声音跟5年前中国电影的声音去比,整个声音系统可以说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声音的层次感、复杂性、立体感、透视感都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这是中国电影工业巨大的进步。
电影在改变传播方式。移动互联网使我们能够无论何时何处都可以看电影。网络大大延伸了电影的长尾效应和精准投放的能力。但是,影院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最近,我在《当代电影》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讲过,一方面未来电影要多屏化,另一方面我始终相信影院有优先性,优先性就在于只有影院才能创造共识性话题,只有影院才能创造共识性文化现象。在跟网络视听网站的朋友聊天时,我问大家在家里看视频的时间增多了,疫情期间你们的电影点击率增加了吗?他们回答说,并没有明显增加。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在于用户不知道该看什么电影,因为没有影院给他们创造话题、创造现象,他们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电影看。所以实际上影院优先性不仅在于成本回收,或者说大投资的电影必须走影院。像《囧妈》《花木兰》这些特殊的案例,并不是因为它们能够在线上创造很高的商业价值,它们更多的是卖了一个广告给平台,平台借助的是它们的广告价值,而不是它们直接的点击价值。
技术也在改变电影的生产方式。未来的工业化一定是在云平台上的工业化,这是我们在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很多行业人士都在讲的内容,未来我们的生产方式是多点协作,因为5G以后,我们可以做到多点协作,一个导演可以五处同时拍摄,比如《金刚川》的三个导演分开拍摄,最后合成完成,其实跟我们的工业化的水平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不再是过去那种单机操作,所有人员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拍摄,我们将来是云上多点协作,甚至全球性多点协作,所以现在对于制作软件、管理软件和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很多人在把国外的优秀管理平台、管理软件引进到中国。只有运用这些新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这也是未来技术发展带给我们的改变之一。从生产模式上来讲,将来会出现更互联化的电影,云集成、多点协同将重构电影生产模式。

电影《八佰》海报
我们应该了解技术、学习技术、掌握技术。电影《八佰》是中国第一次用IMAX摄影机来进行拍摄的。如果大家看到这个影片会发现技术上的改变,几百盏灯全部是计算机控制,不再是人工掌灯。我经常做电视节目,一个灯要布置半个小时,我还说不了话,但是现在全是计算机操作,而且质感、宽度、纵深感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看《八佰》印象非常深刻,在四行仓库那种室内空间里,20多个人物在一个长镜头里快速出现、快速移动,前后景都是被设计的,所以技术对美学质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导演管虎和摄影师曹郁在一个视频中谈到了创作上的体会,尤其是技术对美学的改变,如果没有这些技术,在美学上是不可能呈现给大家这样的战争质感的。还有奥斯卡获奖影片《1917》,那种单镜头感所创造的节奏、带来的紧张、呈现的场面,如果不是技术的各个方面的加持,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美学效果。这就是技术所带来的美学。
我们关心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过度依赖技术。所有的技术都需要沉淀,技术只有沉淀才有尊严感,才有美感。如果我们天天赶天天忙,每天都有新技术来替代原有的东西,实际上是不行的,所以我一直讲美学是需要节奏的,我们不能过度迷恋技术,这一点国外有很多经验可以让我们总结。我相信需求和满足之间是有一个平衡性的,我们不能忽略新技术对我们的改变,但是如果我们唯技术,电影就会失去灵魂。而不变的核心,就是影像对故事的呈现。
故事也会改变,前文讲到现在题材已经发生很多改变,我们讲故事、呈现故事的方式也会改变,我们的摄影机、声音系统、环境系统、后期制作系统都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呈现故事的方式会改变,但是对好故事的需求不会变,而所谓的好故事,就是让我们体验到不同寻常的人生,即便是普通人。因为我一直认为故事最大的魅力就是人生而有憾、有限。每个人的一生是不可逆转的一个单行道,只有故事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大千世界,能体会到芸芸众生,能够体会到无数的选择,无数的改变,无数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故事的核心是不会改变的。最近全世界的电影工业都在检讨:由于数字技术带给我们的进步,可能会导致我们过度依赖技术制造的奇观,而忽略了故事带给我们的魅力。归根结底,技术还是要回到美学,回到我们对“好故事”的依赖上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艺术学学科建设将来应更多地涵盖计算机专业,未来计算机已经不再是一个工业工具,它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用传播学学者的话来讲,它是一个操作系统,未来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它。

电影《大鱼海棠》海报
有一天,我们在国家电影局开一个动画片的座谈会。《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都在场,电影局领导问你们是哪儿毕业、学什么的?一个说是清华毕业的,一个是四川大学毕业的,一个学中医,另一个说学烧锅炉(热能系)的。他们跟在座的两个艺术学院的领导说,当年都进不了艺术类院校,于是都进了工科。但最后他们成为中国最好的动画片导演。《哪吒之魔童降世》现在是中国动画片的票房之王,也是2019年中国市场上的票房冠军。不是文科不好,而是如果我们文科不讲方法论、不学方法论、不理解技术,我们的美学是无从依赖,无从依附的。
最终回到一句话:电影是商业、艺术、技术之间的融合,而最成功的电影往往就是最完美的融合。所以对我自己来讲,我一直在要求自己不断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虽然学无止境,但学习对我们的与时俱进是有意义的。
< 上一篇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
周杰伦新歌说好不哭
《说好不哭》是周杰伦与方文山的词曲作品,方文山走心的歌词让整首歌极度有爱情电影的氛围,这次邀请到阿信来对唱,让周氏情歌产生新火花!而MV由金奖导演陈奕仁执导,描述一对恋人在东京坠入爱河的故事。
-
吴亦凡恋情疑曝光
日前,有媒体拍到吴亦凡开车与女子一同回家疑似恋情曝光。当天,吴亦凡助理先将女子送到车上,随后吴亦凡带着渔夫帽口罩现身,与女子坐在车后座。一行人一同回到吴亦凡住所,在车库吴亦凡与该女子一路十指紧扣,在家中共度二人时光之后,吴亦凡匆匆离开继续工作行程。
-
肖战陈情令
由肖战和王一博主演的《陈情令》前段时间火的一塌糊涂,在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前,很多《魔道祖师》的粉丝都是十分拒绝的,觉得《陈情令》会和之前的《斗破苍穹》一样,是一部毁原著的剧。然而在真正播出之后却发现,这部电视剧改编的意外的好看,特别是主演肖战简直完美的还原了魏无羡这个角色。
-
具惠善爆料安宰贤有外遇
近日,韩国明星夫妻具惠善与安宰贤离婚的事情,闹得人尽皆知。两人自从2016年结婚以来一直十分恩爱,是外界公认的模范夫妻,两个人的日常十分甜蜜,因此收获了不少来自外界的祝福。可是近日突然爆料称,安宰贤变心出轨,似乎已对婚姻失去了激情,有意离婚。今日,具惠善又爆料称安宰贤有外遇,但仍不想与安宰贤离婚。网友:为什么不能学宋慧乔,洒脱一点,不爱就学会放手。
-
2016戛纳国际电影节
2016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将在5月11日到22日正式开始,最精彩的戛纳国际电影节莫过于红毯秀及众星云集的颁奖典礼。想要知道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颁奖盛况吗?男人窝小编这就大家带来2016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各种精彩瞬间,大家别走开!精彩继续。
-
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2016年第6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即将来临,高大尚且国际范十足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又是群星争艳时刻了,那么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红毯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内容在等待着大家呢?红毯是最令人瞩目的时候,但是颁奖典礼更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它是对演员导演的一个肯定,是不是很期待呢?
-
2015年台湾金曲奖
2015年台湾金曲奖将在6月27日开始,第26届台湾金曲奖入围名单已经公布,蔡依林凭借最新专辑《呸》势不可挡,一举拿下9项提名,紧随其后的就是7项提名的莫文蔚以及6项提名的徐佳莹,而周杰伦、张学友、张惠妹也纷纷拿到了三项提名。
-
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今年已经举行到第18届了!2015年上海国际暗影街将会在6月13日举行,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红毯由功力和章子怡作为领衔举行,安德烈-萨金塞夫任金爵奖评委,将会展映众多电影人的经典作品,还有创投平台的多个跨国合作项目值得期待。
-
陈飞宇现身北电艺考
近段时间,又是一年的艺考大日子,北电、中戏、上戏、浙传等艺术名校也是很快的成为了媒体的关注对象,不少年少成名的明星为了能够在在娱乐圈中更好的发展都会选择在这些明星名校中深造。而在最近崭露新角的陈飞宇现身北电艺考,也是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
人民的名义再被诉抄袭
文化影视行业的繁盛发展,使得不少人越来越注重起了文化影视作品的版权问题。而此前大热的人民的名义再被诉抄袭,这部无论是口碑还是收视都爆红的佳作也是深陷抄袭风波。
-
胡歌方否认将公布恋情
面对网上传言有知名男星即将在情人节公布恋情的曝光,胡歌方否认将公布恋情,胡歌超高的人气和适婚的年龄,使得网上一有关于男星的感情曝光,就会引得无数的目光关注。
-
周星驰走下神坛
今年的春节档虽然也是百花齐放,但慢慢的却变成了《流浪地球》一枝独秀。周星驰走下神坛,此前备受期待的由星爷执导的《喜剧之王2》在今年的春节档成绩也是未有预料中的好,甚至不少人认为星爷的电影是一年不如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