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男人窝时尚网精彩专题

《我和我的家乡》,有一种家乡叫远方

头像
编辑:xal577
2020-10-12 21:23:25  来源于:男人窝

· 这是第3570篇原创首发文章字数 3k+ ·

· 过蝈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我和我的家乡》

今年的中秋和国庆合一,有人说这个长假像在过年,看《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最应景不过。在电影两个半小时里,有哭有笑,感觉是近年来难得的好电影。

这些年宏大的主题有:医保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旅游、沙漠治理、乡村振兴等,这部电影则通过五则故事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战略政策的价值。和以前喜欢讲述脸谱化的“大人物”主旋律相比,《我和我的家乡》是在讲述“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讴歌了小人物对时代做出的贡献,就连他们身上的小心思、小缺点都显得真诚、可爱。

不过笔者觉得这部电影的名字有点问题,除了第一则《北京好人》讲述了衡水农村人在北京看病的小故事,涉及了宗族乡情,并最终阐明了农村医改的主题,比较紧扣“家乡”这个主题,其余四则故事,更多传递了时代的共鸣,而不是家乡的共情。

导演的视角,多是放在农村的奋斗者身上。这些奋斗者有的是本地人,也有外来者。但现实里,一直生活在家乡的人对家乡情感未必这么深沉。对家乡更有感触的,恰恰是在外奋斗、逢年过节回到家乡的人。

在城乡之间,在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在大城市与大城市之间,在追求理想或辛苦谋生的过程中,感受着撕裂、孤独、幻灭的人们才会对家乡更有深情。

在“家乡共情”这一点上,另外四则故事颇有缺失,笔者认为这部电影的名字更应该叫——“我和我奋斗的地方”

在这里笔者不想继续讨论电影本身,因为有一些问题萦绕在脑海:“家乡”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的出生地都叫做家乡?笔者倒是觉得,家乡恰恰是最熟悉又最陌生的地方,尤其对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成长的80后而言,家乡,成为了最熟悉的“远方”。

既是地理的,也是文化的

家乡,既是地理的,也是文化的。

余光中曾经感叹:当你不在中国,你就是全部的中国。地理上的距离才会触发我们对家乡的情结。而我们中国人,又恰恰是“思乡”情结最为浓郁的。

小时候我们最先背的唐诗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年少得意时,诗里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际遇失落时,诗里说“几年凉月拘华省,一宿秋风忆故乡”;待退休年老,诗里又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外混得好,要“衣锦还乡”,混得不好,则是“近乡情更怯”。

总之,我们国人对“家乡”有一千种讲法,一万种情感。少年时我们读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所占篇幅最多大概就属“思乡”题材。那些细腻惆怅的情感,伴随流水落花、西风瘦马、夜泊孤舟等诗意的形象徐徐展开。

对远离家乡的人而言,故乡就是心河上的一轮弯月,稍有微风,就会吹散。有趣的是,我们古人提到故乡,多是境遇不顺,或者官场失意,有点“人生不幸诗歌兴”的意味,对他们来说,故乡是一份对心灵的慰藉。

家乡是心灵的慰藉。只有当身体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对故乡的依恋和责任才会油然而生,并感受到故乡对自我精神的塑造和占领。

所以,家乡,首先就是一份文化认同。

就像沈从文描述诗意的边陲小城,自比是“乡下人”;莫言在高密高粱地里塑造着豪放野性的乡土文化;鲁迅虽然对故乡犀利抨击,但对绍兴鲁镇还是有深沉的追忆。对家乡的文化认同都不自觉地在作家笔下流淌,构成了极具诗意的“文学地图”。

但我们普通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又是认同着什么呢?

笔者认为有三样非常重要:乡音、乡味和乡情。乡音、乡味是外在的形式;乡情则是内在的风俗人情,礼仪传统。

就以笔者的家乡苏州为例,来讲讲这些年的转变,也是应景写一下“我和我的家乡”这一主题吧。

如何乡音不改?

先说说乡音。

贺知章写道:“乡音不改鬓毛衰”。这对现代人来说,已经太难了。很多人已经一出生就只会说普通话——各地的方言正在消失,这是一个明显的迹象。在苏州,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苏州话,是一门非常优雅的方言。老话说,“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作为一门古老的语言,苏州话里有很多古汉语的痕迹。比如,“下雨下雪”念作“落雨落雪” ;“老婆”念作“家妇”;“衣服”念作“衣裳”,等等。还有很多叠词、语气词的多重用法,总之,苏州方言既有苏绣一般的生动描绘,更有园林一样的通幽之径。

苏州是仅次于深圳的第二大移民城市,人口结构中一半以上都是新市民。在普通话大力推行的当下,苏州话正逐渐消失。有调查数据表明,2000年后苏州本地出生的孩子,能够熟练掌握苏州话的不到10%,甚至有40%的孩子竟然都听不懂苏州话。

苏州话是吴方言的代表,吴方言的整体处境都十分堪忧。吴方言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目前吴方言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等地,使用人口约8000万。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吴方言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

早在2011年,就有专家称“吴方言或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与民众对普通话的依赖,吴方言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

作为苏州人,对吴方言的式微感到心痛。语言不应该放进博物馆或者史册里,而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同样推行普通话的广东,粤语却依旧是强势方言,和普通话并驾齐驱。很多人都很乐意学粤语。为什么吴方言就要没落呢?早在明清之时,全国的文人雅士都以学吴方言,特别是苏州话为风尚呢。

如何保护我们的方言,既要在普通话之中有生存空间,又不造成沟通阻碍,最好能让更多外来移民愿意学、乐意说。方言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守护。

乡味何以变味?

其次,我们认同的是乡味。

味,味是味道。“味道”二字在我们的文化里饱含多意,既有舌尖之味,也有嗅觉之味,还可能是抽象的气质“味道”。

苏州味道,变化最大的当属舌尖之味——美食越发趋同,逐渐失去了特色。一方面,这和“苏帮菜”的“甜度”密切相关,糖在古代是奢侈品,苏帮菜的“甜”在古代带一点精英色彩。但现代人对“糖”敬而远之,苏帮菜的甜味确实有违健康的饮食方式。

另一方面,苏帮菜追求时令,古有“不时不食”的说法,因此价格不菲。同时讲究手工刀工,耗时费功夫,在追求快节奏的饮食下,已格格不入、逐渐衰落。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3》中有这样一道菜,它是把萝卜切成丝,将萝卜轻煮熟,然后加上葱花油,这道菜就熟了。这是传统的苏邦菜之一,它看似简单却非常复杂。做成这样一道菜,如果按传统做法大约需要5个小时。

我们现在吃的苏帮菜,多半是冷冻的半成品。试想一条松鼠桂鱼,如果当场活鱼制作,怎么也得等上半日吧,光是刀工就得花多少功夫?在追求效率、性价比的当下,苏帮菜的式微在所难免。

客观的说,苏帮菜的衰落固然惋惜,但苏帮菜里也有一些奢靡风气,追求奢侈浪费,并不可取。比如苏帮菜十分注重“手工”,一碗199元的三虾面,饱含了虾脑、虾籽和虾仁,悉数手工剥落,和面条一起烧制而成,笔者也没吃出石破天惊的美味来。还有一种俗称鸡头米的芡实,也是一种夏季时令美食。市场上的鸡头米,手工剥和机器剥的价格要相差3~4倍。尽管如此,苏州人还是喜欢买手工剥的,并能讲出手工的各种好处。对很多人来说,追求手工剥的鸡头米已经不是味道的问题,是对手工的执念与保护,也是一种内心小小优越感的体现。

最难言说的乡情

有了地理,有了人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地方性格和结成的情谊就是乡情。

乡情很难描述,更多是在讲述,人与人之间朴素真诚的情感,就像《北京好人》里张北京和表舅之间的情谊。

近年来大家感到乡情也不浓郁了。其实乡情不是孤立的,乡音的消失、乡味的改变、让家乡的“性格”越发趋同。

各地的方言乡音、美食土味、传统手工正成为了强势文明中的脆弱生态,要么濒临稀缺关进博物馆成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要么消失得无声无息、无人关心。

笔者曾在苏州地方台新闻里,看到老年花匠急于寻找传人的新闻。该花匠在园林花圃工作,有一身种植月季的经验和手艺。但当下却少有年轻人肯学了。传统没有传承,以往缔结在人们身边的仪式也日渐消散。人们对关系的维系越来越表面和功利,乡情淡薄在所难免。

所以,我们的家乡,乡音、乡味、乡情——传统上的文化认同都日渐瓦解,它们都在被一种经济学家所倡导的“大城市”文明所侵袭、同化。

这种过度的大城市文明,正在让多样性消失。我们消失了语言的多样性、美食的多样性,然后是民族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最终消失的将会是人性的多样性。人和人之间的沟通理解越来越少,隔阂越来越深。

尤其像苏州,这种从小城市转变为大城市的“家乡”,从“熟人社会”转变到“生人社会”,前者依赖的是血缘,后者依托的是契约。契约社会里,很多本来“熟人”间的亲密、默契正逐渐瓦解。人们的边界越来越分明,行为越来越文明,但沟通和理解却越来越少。

就像日本有一部电影叫《早安》,里面展现着日本人的都市生活:大家站在火车的月台上,互相鞠躬道早安,日复一日的重复这些敬语和礼数,但永远也不会交换内心的心事。对彼此的了解,仅限于姓名和身份。

我们在享受城市文明的进步成果,又何尝不是在忍受工业流水线般枯燥单调的日常生活?忍受不被理解、无处诉说的抑郁之苦?相比仕途失意的古代文人,我们又何尝不也要用故乡来慰藉呢?

人们正在经历丰盛的物质乐园,却开始了精神的“失乐园”。

蒋勋曾这样说:整个社会却愈来愈孤独了。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

但“孤独”这种话,蒋勋说是可以的,但普通人却不敢这么讲,因为怕被评论成矫情。

南拳妈妈的歌里唱到,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多少人就这样,一直在路上。

生活在越来越大的城市里,就像漂浮在无尽的大海上,我们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又患得患失。家乡不再是我们的土壤,而成为怀念、慰藉的彼岸和远方。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标签:
相关阅读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热辣美图
热门视频
    大事件电影节盘点吧
    • 周杰伦新歌说好不哭

      《说好不哭》是周杰伦与方文山的词曲作品,方文山走心的歌词让整首歌极度有爱情电影的氛围,这次邀请到阿信来对唱,让周氏情歌产生新火花!而MV由金奖导演陈奕仁执导,描述一对恋人在东京坠入爱河的故事。

    • 吴亦凡恋情疑曝光

      日前,有媒体拍到吴亦凡开车与女子一同回家疑似恋情曝光。当天,吴亦凡助理先将女子送到车上,随后吴亦凡带着渔夫帽口罩现身,与女子坐在车后座。一行人一同回到吴亦凡住所,在车库吴亦凡与该女子一路十指紧扣,在家中共度二人时光之后,吴亦凡匆匆离开继续工作行程。

    • 肖战陈情令

      由肖战和王一博主演的《陈情令》前段时间火的一塌糊涂,在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前,很多《魔道祖师》的粉丝都是十分拒绝的,觉得《陈情令》会和之前的《斗破苍穹》一样,是一部毁原著的剧。然而在真正播出之后却发现,这部电视剧改编的意外的好看,特别是主演肖战简直完美的还原了魏无羡这个角色。

    • 具惠善爆料安宰贤有外遇

      近日,韩国明星夫妻具惠善与安宰贤离婚的事情,闹得人尽皆知。两人自从2016年结婚以来一直十分恩爱,是外界公认的模范夫妻,两个人的日常十分甜蜜,因此收获了不少来自外界的祝福。可是近日突然爆料称,安宰贤变心出轨,似乎已对婚姻失去了激情,有意离婚。今日,具惠善又爆料称安宰贤有外遇,但仍不想与安宰贤离婚。网友:为什么不能学宋慧乔,洒脱一点,不爱就学会放手。

    • 2016戛纳国际电影节

      2016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将在5月11日到22日正式开始,最精彩的戛纳国际电影节莫过于红毯秀及众星云集的颁奖典礼。想要知道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颁奖盛况吗?男人窝小编这就大家带来2016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各种精彩瞬间,大家别走开!精彩继续。

    • 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2016年第6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即将来临,高大尚且国际范十足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又是群星争艳时刻了,那么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红毯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内容在等待着大家呢?红毯是最令人瞩目的时候,但是颁奖典礼更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它是对演员导演的一个肯定,是不是很期待呢?

    • 2015年台湾金曲奖

      2015年台湾金曲奖将在6月27日开始,第26届台湾金曲奖入围名单已经公布,蔡依林凭借最新专辑《呸》势不可挡,一举拿下9项提名,紧随其后的就是7项提名的莫文蔚以及6项提名的徐佳莹,而周杰伦、张学友、张惠妹也纷纷拿到了三项提名。

    • 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今年已经举行到第18届了!2015年上海国际暗影街将会在6月13日举行,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红毯由功力和章子怡作为领衔举行,安德烈-萨金塞夫任金爵奖评委,将会展映众多电影人的经典作品,还有创投平台的多个跨国合作项目值得期待。

    • 陈飞宇现身北电艺考

      近段时间,又是一年的艺考大日子,北电、中戏、上戏、浙传等艺术名校也是很快的成为了媒体的关注对象,不少年少成名的明星为了能够在在娱乐圈中更好的发展都会选择在这些明星名校中深造。而在最近崭露新角的陈飞宇现身北电艺考,也是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 人民的名义再被诉抄袭

      文化影视行业的繁盛发展,使得不少人越来越注重起了文化影视作品的版权问题。而此前大热的人民的名义再被诉抄袭,这部无论是口碑还是收视都爆红的佳作也是深陷抄袭风波。

    • 胡歌方否认将公布恋情

      面对网上传言有知名男星即将在情人节公布恋情的曝光,胡歌方否认将公布恋情,胡歌超高的人气和适婚的年龄,使得网上一有关于男星的感情曝光,就会引得无数的目光关注。

    • 周星驰走下神坛

      今年的春节档虽然也是百花齐放,但慢慢的却变成了《流浪地球》一枝独秀。周星驰走下神坛,此前备受期待的由星爷执导的《喜剧之王2》在今年的春节档成绩也是未有预料中的好,甚至不少人认为星爷的电影是一年不如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