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中国的音乐节市场发生了什么?
- 编辑:xal577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亿谦
“种子必须埋在地下,埋在土里,这样它才能长成大树,长成一个希望的火把。”——舌头乐队主唱吴吞
若干年前,我跟几个朋友在北京办了个一连两天的小音乐节。音乐节虽小,五脏俱全,舞台、市集、沙龙,以及现场的“热泪盈眶”,满足了我对于“音乐节”这三个字的基本想象。
时间往前推十年,我根本无法想象会有这样一天。甚至,我那会儿对于“音乐节”这三个字,几乎没有概念。对我来说只是一段存在于乐评里的传说,我听说美国有一个伍德斯托克,北京有一个迷笛音乐节。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有机会踏进迷笛音乐节的现场,那一刻,我想起了乐评人颜峻在一篇关于迷笛音乐节的文章里发出的“灵魂拷问”:“朋友,你看见没有,它见证了历史的诞生。”

2000-2003年迷笛音乐节现场(网络图片)
彼时,迷笛音乐节已经离开迷笛音乐学校的根据地——香山,进驻了城里的大公园。免费变成收费,乐迷们曾为此吵得不可开交。我走了半小时才找到音乐节现场,之后,一切豁然开朗——我首先看到的不是我想象中的气宇轩昂的乐队或个性张扬的乐迷,而是一个个贩卖各种奇物异货的小摊,另一厢还有人在卖香喷喷的烤串。不远处传来吉他的阵阵轰鸣,我心想,噢,这就是“音乐节”。
中国的“伍德斯托克”
1969年夏天,两位年轻人忽悠另外两位年轻人投资了一个音乐节项目,项目亏得一塌糊涂,被忽悠的两位年轻人打了十几年工才把欠的债还清,但项目却在文化层面获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功,便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主办者最初预计接待5万观众,最后涌入了50万人,其中大多数人是“白嫖”。然而,伍德斯托克也因此得以精神上的“永生”。此后的30年,“伍德斯托克”成为“乌托邦”的代名词,在人堆里翻腾、在泥浆里打滚、在帐篷里嬉戏、在苍穹下爱与和平,结构出了一代人心中那种 “音乐节”的模型。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盛况(1969,网络图片)
所以,迷笛音乐节才被外界誉为“中国的伍德斯托克”。单就气质而言,2000年创办之后,连续三年免费观看的迷笛音乐节,可能最接近大家想象中的“伍德斯托克”:年轻的摇滚乐手们用各自的方式散发着青春的荷尔蒙,观众们享受着免费的演出和啤酒,现场的文艺青年们沉浸在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之中。“所谓狂欢,应该是纯净的。”亲历现场的颜峻,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在迷笛音乐节之前,中国内地已经出现过零零星星的“音乐节”。1990年,崔健牵头举办的“九零现代音乐会”被《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称为“中国首届摇滚音乐节”;1993年,德国人霍吾道(Udo Hoffman)在北京创办的“北京国际爵士乐集萃”可能是内地第一个“音乐节”;同样由霍吾道举办的“喜力节拍'99夏季音乐会”被不少资料称为“中国最早的音乐节”。
直到迷笛音乐节出现,并成功戴上了“伍德斯托克”的帽子, “音乐节”的观念才真正扎根中国市场。尽管也有人认为“中国的伍德斯托克”的说法过于夸大其词,然而,事实证明,在商业化程度较低的中国摇滚市场里,“伍德斯托克”可以把大家紧紧团结到一起。

2004贺兰山音乐节一角(网络图片)
从2002年雪山音乐节(2002)到2004年的贺兰山音乐节,无不打出了“中国的伍德斯托克”的旗号。贺兰山音乐节甚至还赚到了钱。2004年8月8日晚,贺兰山摇滚音乐节落幕,这次演出的策划人黄燎原对记者说:“最重要的是这次证明了一点,摇滚乐终于不赔钱了,我觉得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随后发生的历史却证明,这还仅仅只是故事的开端。
告别“乌托邦”
如果让我给中国音乐节市场设置关键时间节点,2005年是一个绕不开的年份。这一年,围绕“音乐节”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迷笛音乐节正式开始售票(2004年只是象征性收了10元公园门票);二是北京流行音乐节举办。
迷笛音乐节收费这件事在当时曾经引发了不小的热议。一天30块钱的门票,放在现在根本不叫事,但如果你知道前三届迷笛音乐节不但免费,还曾提供过免费啤酒,你也许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怀念那个只存在于香山的“乌托邦”。
我们如今仍然可以在新浪网站上看到当年的网友留言:“本来我的朋友和网友里好多人准备去的。我一说票价30,四天100。他们都说迷笛变质了,一点也不共产了,都不想去了。”
迷笛音乐节当年的“免费”,据迷笛学校校长张帆早年接受采访所说,最初只是因为定位为迷笛学校的“汇报演出”,所有费用张校长自掏腰包,估计张校长自己当时都没想到,迷笛音乐节一做就是20年。
从某种程度上说,“伍德斯托克”这张牌确实好用,但相比昙花一现的“伍德斯托克”,市场可能更需要“格拉斯顿伯里”——这个只比“伍德斯托克”晚一年创办的英国音乐节,如今已经成功经营了半个世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音乐节之一。
舆论也在发生一些有趣的转变,翻阅当年的报道,我们会发现,“伍德斯托克”的用词开始降权, “格拉斯顿伯里”开始升格。2005年,《三联生活周刊》报道迷笛音乐节时引用了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创始人迈克尔·伊维斯的一句话:“人们不过是渴望在这里(音乐节)过上几天返璞归真的生活,顺便听听音乐。”
转变的背景之一是,经过2000-2004年的“孵化”,音乐节市场开始出现“起势”的苗头,为了吸引观众,音乐节的表演嘉宾档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2005年创办的北京流行音乐节,先后请来了张震岳、Ian Brown、Common、Placebo、Public Enemy、Nine Inch Nails、Supergrass等国内外知名歌手和乐队。

北京流行音乐节现场图片:九寸钉、Supergrass、Placebo和Chuck D(网络图片)
我至今仍然记得在北京流行音乐节现场观看Nine Inch Nails和Supergrass演出所感受到的震撼,我当时完全不敢相信这一切竟然发生在家门口。迷笛音乐节的“乌托邦童话”好像还是昨天的事情,突然间,一切都变了。
表演嘉宾档次越高,也意味着成本支出也会更高,随之而来的便是高票价。2005年,在迷笛音乐节的受众还为单日门票30元纠结的同时,北京流行音乐节单日门票开出了单日150元的高价。市场反馈证明了,只要表演嘉宾OK,票价高一点也OK的。
就这样,“音乐节”正式告别了“乌托邦时代”,进入了全面市场化的时代。
前进,生活方式!
2007年10月,北京海淀公园,摩登天空音乐节现场,在Yeah Yeah Yeahs表演的同时,天下下着雨,我跟一些朋友躲在场地边上的帐篷里看着舞台上Karen O的精彩表演,身上湿漉漉的,心里美滋滋的。
就在摩登天空音乐节正式创办前5个月,2007年的迷笛音乐节刚在同一个场地上办完,据《精品购物指南》2009年的一篇报道,张帆还给了沈黎晖(摩登天空创始人)很大支持。
不过,摩登天空音乐节显然没有成为第二个迷笛音乐节。这个打着“MUSIC +(大于音乐)”旗号的音乐节,除了音乐节现场当时已经成为标准模块的表演、市集和餐饮之外,还多了各种天花乱坠的内容,创意生活、时尚、运动、影像……

2007年摩登天空音乐节(网络图片)
如果说,在音乐节市场发展的早期,“伍德斯托克”扮演了聚合的角色,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受众吸引到一起,“MUSIC+”发挥的则是“扩容”的作用,用音乐来关联一切。
对于音乐节市场来说,这一步势在必行。
尽管上文提到,2004年的贺兰山音乐节已经实现盈利,但迷笛音乐节直到2007年才扭亏为盈。实际上,能实现盈利的音乐节的盈利至今仍然是少数,更别提13年前了。
在那个年代,音乐节和Livehouse等我们现在熟知的很多概念都处于初创期, “什么是音乐节?”这是当年很多人都有的问题。对于音乐节主办者来说,这个问题非常实际。音乐节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门票,二是品牌赞助。如果想要吸引更多观众,如果想要拉到赞助,都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尽可能扩大受众面。
摩登天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内容的多样化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也拓宽商业合作的空间。“MUSIC+”的本质,是寻求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在这个概念之下,“音乐节”不再只适配于严格意义上的乐迷,对于喜欢创意生活、时尚、运动和影像的受众,同样适配。而这也正应了《定位》一书所说:“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创造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沈黎晖也说得很清楚,“干净、舒服、时髦,又有严格的音乐,这就是摩登天空音乐节的形象,也是品牌愿意赞助我们的最重要的原因。”(《音乐节的生与死》,《中国企业家》杂志12月(上)号)
“伍德斯托克”只适合摇滚青年和文艺青年,“干净、舒服、时髦”适合每一个人。这一步迈出,音乐节井喷也就不远了。

井喷?井喷!
2009年夏天,某位老师很忙,忙着在新创办的草莓音乐节现场拍摄各种时髦小青年,然后上传到豆瓣,我也有幸成为他这一“行为艺术”的一部分。那年8月,微博才正式上线,音乐节的宣传方式远不如现在丰富,他用自己的方式把豆瓣变成了一个新的宣传阵地。
摩登天空在草莓音乐节创办的同时,四川成都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音乐节,热波音乐节。总顾问是曾经因为出版《灿烂涅槃》、《伤花怒放》和《上车走人》等摇滚著作而为乐迷们熟知的郝舫。
同年8月,张北音乐节在张家口创办,迷笛把音乐节开到了镇江,走出“北上广”的音乐节市场,“井喷”势头初现。
中国音乐节市场的第一次“井喷”,出现在2010年。据道略发布的《中国音乐节发展研究报告》,2010年,中国内地音乐节的数量多达92场,比2009年增加了一倍多。(2009年是44场)

2010年的一些关于音乐节井喷的媒体报道
北至吉林晖春,南至广东清远,东至上海,西至青海,音乐节在华夏大地遍地开花。
迷笛音乐节创办十年后,“音乐节”这个概念看起来终于从“伍德斯托克”变成了一种新的“大众娱乐”。当年,王小峰为《三联生活周刊》做了一篇音乐节的报道,标题是“从乌托邦到享受生活”,高度概括了21世纪前十年中国音乐节市场上的观念转变。
文章中,沈黎晖说,“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音乐节,气质会很像这个人。”这句话,放在大环境里看,同样适用。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音乐节。21世纪前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物质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成长于改革开放大潮里的70-80后,开始成为消费主力,相比于老一代人,他们更懂得享受生活,也更需要享受生活。

网站截图
我记得,有一次在草莓音乐节现场,身边的一位朋友感慨,“这里的人看起来都好时髦、好会玩啊。”
其实,2005年起,迷笛音乐节就“生活方式化”了。当年《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关于迷笛音乐节报道中,张帆说,“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摇滚演出不是单纯的破坏,而是一种户外生活新方式。”只不过,随着音乐节的井喷,生活方式化也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什么都可以往音乐节里装。汽车、宠物、足球、动漫、游戏、白菜……
话说回来,音乐节(Music Festival)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可以包罗万象的大派对。英语中Festival一词,作为名词,翻译成“节日、庆祝,纪念活动、欢乐”,作为形容词,翻译成“节日的,喜庆的;快乐的”,字面上看,一点都不苦大仇深。去Festival就是要享受快乐。只不过,与其他的Festival不同,Music Festival一定要有音乐,罢了。
生活方式化的一大好处,就是获得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把音乐节变成了一个拉动主办地旅游经济的支点,所以,从2010年起,与地方合作,政府出资赞助音乐节成为大势,这也让全国各地的音乐节越来越多。
2014年登陆内地的“简单生活节”,是音乐节“生活方式化”的极致样本,虽然音乐表演仍然是一大重点,但整个活动的概念已经跳出了“音乐”本身,从概念到现场活动设计,全方位生活化。

2014年上海简单生活节一角(网络图片)
音乐节“井喷”的最大受益者,可能是摩登天空。进军音乐节市场之前,摩登天空一度陷入危机。2004年,摩托罗拉的一百万挽救了摩登天空,然后沈黎晖all in音乐节,并在2011年获得了一千万的投资,从此,顺风顺水。
新的生态
音乐节改变了什么?人最清楚。
本文开头提到我曾经跟朋友们一起办过一个小音乐节,老实说,我们在办音乐节之前,并没有认真考虑过钱的事情,头脑一发热借了点钱就开干了,亏本是可想而知的。可能,这就是爱吧。然而,回过头去想想,如果没有过去十几年的中国音乐节市场的发展,我们可能不会有“音乐节”的概念,更不会想做这样的一件事。
这件事,放在整个大环境里看,无足挂齿,类似的小音乐节,全国各地比比皆是。上文中提到的音乐节,主要是大型的户外音乐节,算上各种不知名的小音乐节,国内音乐节的数量实际上更多。
据音乐财经的数据,2016年音乐节市场出现第二次“井喷”,场次从上年的110场,猛增到201场,增幅将近一倍。同年,也有媒体报道称当年的中国内地音乐节数量超过500场,数据属实的话,后者应该是包括很多小型音乐节、室内音乐节。
因为预算有限,小音乐节往往只能请一些不太知名的新人。我记得我当时为了找合适的艺人,翻遍了豆瓣,听了大量新人新作,给其中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音乐人发了邀请参加音乐节的邮件。我身边也有朋友在做同样的事情,其中一些人为此尝试做起了演出厂牌,还成为了大音乐节的“供应商”——为音乐节提供需要的艺人。
就这样,围绕音乐节,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

音乐节市场兴起的同时,Livehouse市场也在快速发展。道略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Livehouse演出场次为5335场,2018年多达将近2万场,增幅超过2.5倍。
在缺乏更多机会的下,Livehouse和音乐节搭配,为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乐队提供了大量的演出机会,以及,事业成长的阶梯。比如,我办的那个音乐节,压轴的是一位当时小有名气的民谣组合,对方开了个很有诚意的价格,但希望是压轴出场,因为他们还没有在音乐节上压过轴。对他们来说,这算是一种事业上的升级。
对于知名音乐人和乐队来说,更实际的好处自然是收入的水涨船高。早在2010年,《新京报》的一篇报道就提到,由于音乐节井喷,音乐人需求走俏,知名音乐人的出场费普遍翻了一翻。“遇上五一、十一这样全国音乐节扎堆的时候,报价没准还得再高个20到30个百分点。”
未来
2016年的第二次井喷之后,中国音乐节市场进入了一个稳中略降的阶段。有媒体称之为“洗牌”。
“洗牌”背后,是中国音乐节市场发展到现在,仍然存在难盈利的问题。2019年,据《第一财经》报道,80%的中国音乐节仍然无法盈利。另据音乐财经统计,中国音乐节最活跃的这几年,仅有39.3%的品牌能存活。投入高、运营重、盈利难,音乐节市场向实力雄厚的巨头和大平台倾斜已经不可避免。
实际上,老字号的音乐节也确实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迷笛音乐节举办了20年,爵士上海音乐节举办了15年,草莓音乐节和热波音乐节举办了11年,相对年轻的东海音乐节也已经办了9年了。“简单生活节”虽然2014年才进入内地,但在中国台湾,它从2006年就开始存在了。
一些新的音乐节,背后则是行业老炮操刀。比如仙人掌音乐节由的许晓峰(前华纳音乐中国区总裁)创办,而太合音乐旗下的“麦田音乐节”则有老狼掌舵。从艺人阵容上看,麦田音乐节的艺人涵盖了流行、摇滚、民谣、等不同曲风,周杰伦和蔡依林等华语乐坛顶级歌手的参与,有助于在大众层面进一步普及“音乐节”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周杰伦在2019麦田音乐节(网络图片)
电音节的兴起是近年来中国音乐市场的新趋势。除了丛林电音节、MYTH妙电音节等本土电音节,Creamfields和EDC等国际品牌也已进入中国。《音乐财经》的一则报道称,“根据小鹿角智库的统计,2017年中国电子音乐节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9个,对比2016年几乎扩大了一倍。”
另一个新趋势是,互联网巨头入场。2018年,网易云音乐举办了“云上音乐节”,腾讯音乐人则举办了“原力音乐节”。随着音乐生态不断向互联网转移,云村和鹅厂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音乐人资源,办音乐节可谓顺理成章。个人判断,互联网公司未来会越来越多的介入音乐节市场,线上和线下加速融合。
音乐节也好、电音节也罢,还有生活节,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圈出一块地,给大家一起来玩乐。但大量的人聚到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价值,正如沈黎晖所说,“音乐节真的是一个媒介,能把人们连接在一起,把好的东西传播出去,是特别恰当的媒体。”
- 全文完 -
< 上一篇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
周杰伦新歌说好不哭
《说好不哭》是周杰伦与方文山的词曲作品,方文山走心的歌词让整首歌极度有爱情电影的氛围,这次邀请到阿信来对唱,让周氏情歌产生新火花!而MV由金奖导演陈奕仁执导,描述一对恋人在东京坠入爱河的故事。
-
吴亦凡恋情疑曝光
日前,有媒体拍到吴亦凡开车与女子一同回家疑似恋情曝光。当天,吴亦凡助理先将女子送到车上,随后吴亦凡带着渔夫帽口罩现身,与女子坐在车后座。一行人一同回到吴亦凡住所,在车库吴亦凡与该女子一路十指紧扣,在家中共度二人时光之后,吴亦凡匆匆离开继续工作行程。
-
肖战陈情令
由肖战和王一博主演的《陈情令》前段时间火的一塌糊涂,在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前,很多《魔道祖师》的粉丝都是十分拒绝的,觉得《陈情令》会和之前的《斗破苍穹》一样,是一部毁原著的剧。然而在真正播出之后却发现,这部电视剧改编的意外的好看,特别是主演肖战简直完美的还原了魏无羡这个角色。
-
具惠善爆料安宰贤有外遇
近日,韩国明星夫妻具惠善与安宰贤离婚的事情,闹得人尽皆知。两人自从2016年结婚以来一直十分恩爱,是外界公认的模范夫妻,两个人的日常十分甜蜜,因此收获了不少来自外界的祝福。可是近日突然爆料称,安宰贤变心出轨,似乎已对婚姻失去了激情,有意离婚。今日,具惠善又爆料称安宰贤有外遇,但仍不想与安宰贤离婚。网友:为什么不能学宋慧乔,洒脱一点,不爱就学会放手。
-
2016戛纳国际电影节
2016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将在5月11日到22日正式开始,最精彩的戛纳国际电影节莫过于红毯秀及众星云集的颁奖典礼。想要知道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颁奖盛况吗?男人窝小编这就大家带来2016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各种精彩瞬间,大家别走开!精彩继续。
-
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2016年第6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即将来临,高大尚且国际范十足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又是群星争艳时刻了,那么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红毯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内容在等待着大家呢?红毯是最令人瞩目的时候,但是颁奖典礼更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它是对演员导演的一个肯定,是不是很期待呢?
-
2015年台湾金曲奖
2015年台湾金曲奖将在6月27日开始,第26届台湾金曲奖入围名单已经公布,蔡依林凭借最新专辑《呸》势不可挡,一举拿下9项提名,紧随其后的就是7项提名的莫文蔚以及6项提名的徐佳莹,而周杰伦、张学友、张惠妹也纷纷拿到了三项提名。
-
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今年已经举行到第18届了!2015年上海国际暗影街将会在6月13日举行,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红毯由功力和章子怡作为领衔举行,安德烈-萨金塞夫任金爵奖评委,将会展映众多电影人的经典作品,还有创投平台的多个跨国合作项目值得期待。
-
陈飞宇现身北电艺考
近段时间,又是一年的艺考大日子,北电、中戏、上戏、浙传等艺术名校也是很快的成为了媒体的关注对象,不少年少成名的明星为了能够在在娱乐圈中更好的发展都会选择在这些明星名校中深造。而在最近崭露新角的陈飞宇现身北电艺考,也是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
人民的名义再被诉抄袭
文化影视行业的繁盛发展,使得不少人越来越注重起了文化影视作品的版权问题。而此前大热的人民的名义再被诉抄袭,这部无论是口碑还是收视都爆红的佳作也是深陷抄袭风波。
-
胡歌方否认将公布恋情
面对网上传言有知名男星即将在情人节公布恋情的曝光,胡歌方否认将公布恋情,胡歌超高的人气和适婚的年龄,使得网上一有关于男星的感情曝光,就会引得无数的目光关注。
-
周星驰走下神坛
今年的春节档虽然也是百花齐放,但慢慢的却变成了《流浪地球》一枝独秀。周星驰走下神坛,此前备受期待的由星爷执导的《喜剧之王2》在今年的春节档成绩也是未有预料中的好,甚至不少人认为星爷的电影是一年不如一年。